【編者按】2019年的全國“兩會”3月3日在北京召開。五年前,在2014年“兩會”召開之際,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專家學者共同策劃了“兩會筆談”欄目,引發社會的高度關注和熱烈反響,并成為每年“兩會”期間延續至今的品牌欄目。自2018年來,連續兩年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合作,開辟專題“北大經濟學院專家學者筆談全國兩會”(2019年專題鏈接:http://finance.huanqiu.com/special/2019cjlh/index.html)。正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孫祁祥在序言“世界離不開我們”(世界離不開我們——北大經濟學院專家學者筆談2019年全國“兩會”序鏈接:http://finance.huanqiu.com/hqsl/2019-03/14462977.html)所說,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希望通過北大經濟學院“兩會”專家學者筆談這個平臺,共同探討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中的熱點與難點,為國家經濟發展與制度創新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簡介:王曙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農村金融學會副會長。先后獲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經濟學著作《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中國農村》《中國論衡》《中國方略》《問道鄉野》《農行之道》《告別貧困》《金融減貧》《金融倫理學》《農村金融學》《金融發展理論》《守望田野》《鄉土重建》《草根金融》《普惠金融》《天下農本》等二十余部,發表經濟學論文百余篇,并出版散文集《燕園拾塵》《燕園困學》《燕園讀人》《燕園論藝》《燕園夜札》等。
以更大的廣度和深度推進開放事業
2019年初,我國外商投資法等相關法律正在修訂之中,中國向全世界發出重要信號,即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格局,中國的大門不會關上,中國將會以更大的廣度和深度推進開放事業。
說到底,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是一個開放經濟,而不是封閉經濟。中國在最近四十年取得了世界矚目的高速增長,這個成就,既來自于對國內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變革,同時也來自于對外開放,而且中國往往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來推動國內經濟體制的創新,這是四十年經濟發展與變革的重要“訣竅”之一。
對外開放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一步到位的事情。我們一直堅持循序漸進推進開放的策略。我們的對外開放,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得到深化的。開放從局部領域、部分地區開始,由淺入深,由點到面,逐步展開。從區域來看,我們先以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為重點開始開放,逐步向中、西部內陸地區推進的,這種漸進開放的戰略基本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開放的領域也在不斷拓展,從最容易的擴大對外貿易,到直接引進外資;而引進外資方面,又從比較容易、比較保險的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吸引外資到中國辦企業,再到逐步開放我們的資本市場。
這個過程是可控的,是漸進的,不是盲目地一下子推開的,從而保證了開放的有序、穩健推進。而且這種穩健的漸進的有序的開放,還給了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的人們的一個學習過程,使對外開放的知識外溢效應不斷擴散到更多的領域和地區。
開放方式和重點在不同階段有差異
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但是開放方式和重點在不同階段有差異。在開放初期,我們更強調對外貿易的擴大,尤其強調促進出口,換取更多的外匯。在對外貿易有了一定的進步之后,我們又逐漸在直接投資、金融業等領域進行開放,使得開放戰略進入了深化階段。而在今天,開放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我們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大為拓展。
我們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話語權也在不斷增加,近年來,我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話語權在增大,我國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在穩步推進,我國發起和倡導的亞投行等機構獲得了國際人士的認同。在經濟開放的同時,我們也在積極發展同其他各國在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對外開放需注意六個方面問題
我們要構建現代經濟體系,就要進一步擴大開放,進一步在新時代推進開放向更深、更廣的層面上拓展。未來對外開放,我們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對外開放要培養全球格局。我們要進一步放眼全球,熟悉全球經濟和文化動態。我們要有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但不要自以為是孤芳自賞,要對全球事務加深理解,從而為我們擴大開放提供更好、更理性的判斷,否則很容易走進誤區,做出誤判。不要急躁冒進,要在對全球局勢做出清醒判斷的基礎上穩步進行開放,而不是盲目開放,盲目決斷。尤其是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要保持清醒,要穩步前進,要對別的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形勢做全方位的“功課”,而不要盲目進行大規模投資和并購活動。前車之鑒很多,不可不慎。
第二,對外開放不是“空心化”。我們在強調擴大開放的同時,還要以練好內功為主,要把國內的事情先干好。要把國內的產業做大做強做扎實,擴大內需,提升國內企業的競爭力,搞好國內企業的改制創新,搞好我們國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經濟發展的質量提上去。不能以“空心化”為代價,把自己國內的產業掏空了去搞“走出去”,不必要舍本逐末。
第三,對外開放的底線是要保障國家安全。國家安全,就是要把保護國家戰略利益放在第一位,無論是金融業開放,還是各種技術貿易等,都要以國家安全為前提。放棄國家安全而搞金融開放和其他領域的開放,無異于飲鴆止渴。在一些國家戰略領域,對外開放的方式和力度都要極為謹慎,有些領域則要采取嚴格的準入政策,確保國家安全。在這方面,西方國家是很重視的,我們也要繃緊這根弦。
第四,我們不僅要對外開放,還要對內開放。在很多領域,我們開放給外資,但同時也要開放給國內企業,要給國民以國民待遇。不要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給外國資本以國民待遇了,可是本國的企業卻在這些領域沒有資格進入,這是荒謬的。
第五, 我們要處理好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關系,獨立自主是目的,對外開放是手段。我國對外開放一直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這個前提下,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和各領域交往。我們不要光強調對外開放,而忘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尤其在技術貿易方面,我們在一段時間里特別強調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但是忘記了兩個最關鍵的事實:第一,西方國家斷然不會把最先進的技術轉讓給中國,西方一定會以各種方式對中國的高技術引進采取限制措施;第二,任何高技術,一定要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獲得的,而不可能依賴于購買別國的高技術。在一個比較長的歷史時期,我們放松了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在汽車、芯片等領域,原本的競爭優勢反而沒有了,教訓很大。反而西方一直對我們封鎖的、我們一直堅持自主創新的領域,還一直保持著比較優勢,比如航天科技。所以,在未來的對外開放中,我們還要繼續堅持自主創新,繼續鼓勵自主創新,要處理好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關系。
第六,我們的對外開放還要注重軟實力的建設,其中主要是文化和科技的軟實力作為后盾。只有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和科技軟實力上去了,我們的對外開放才有長久的發展潛力,我們的對外貿易、對外投資以及其他領域的全方位對外交往才有真正的比較優勢。
COTTON USA劉薇攜手發布中國職業時尚趨勢 2019-03-29 | |
中國聯通率先在全國開通eSIM業務 2019-03-30 | |
華為2018年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均創新高 2019-03-30 | |
特種兵椰子汁讓我感受到媽媽的愛 2019-04-02 | |
金彭電動三輪車怎么樣?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購買 2019-04-03 |
Copyright ? 2006-2019
百姓中國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
版權聲明 互聯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