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春天這樣令人難忘,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突如其來——
發生在歲末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其洶洶襲來之勢,深刻改變了2020年的春天,而最早遭受這一重大危機沖擊與考驗的中國,以巨大的魄力、驚人的壯舉、勇毅的付出,最早阻斷了疫情的傳播,讓這片土地成為世界上最安全最溫暖的家園。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
當人們還在因疫情引出的公共衛生問題擔憂的時候,一個迫切又關系重大的問題擺在整個社會面前——“白色污染”卷土重來……
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次性口罩、手套、防護服、護目鏡給了我們很大的安全感。然而,這些防護物資多為一次性塑料制品,疫情期間防護用品需求的大漲帶來了這類塑料制品的激增。
當口罩污染成為全球污染的又一大新型污染,無疑是雪上加霜。大量持續使用口罩的常態化趨勢、450年才可降解的原材料、醫療廢物中病毒的二次傳播,都令口罩這一新型污染比此前的塑料污染嚴重性更甚。
與此同時,在過去的50年里,全球留下了70億噸塑料垃圾,被稱為“白色污染”。塑料垃圾對海洋的污染最為明顯。據《科學》雜志報道,每年有800萬噸的塑料被沖入大海。更可怕的是它們所產生的大量塑料微粒,通過海產品、海鹽等途徑進入人體,造成巨大的健康危害。破解“白色污染”之害,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努力的重要方向。
自2008年國家頒布“對塑料購物袋收費”的政策法規以來,12年間,國家及地方政府先后共出臺了14項法案、規劃,加速推進限塑政策落地。
國家在布局、科技在研發、企業在行動。
日前,中國運鴻集團率先研發出聚乳酸全降解無紡布和生物全降解植物纖維淀粉餐具技術,并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專利,且此項技術已通過德國LFGB檢測認證及CE檢測認證。
此項技術以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為原料,經細菌發酵和化學合成而得到的新型高分子纖維原料,還可廣泛應用醫療衛生領域口罩、防護服等及生活、建筑、農業領域的方方面面。具有良好的耐氣候性,強度保持率高,可完全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實現對環境零污染。
此項技術,顛覆性地解決了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產品帶來的世界性難題。
塑戰速決,運鴻集團再立新功。
“無孔不入”的塑料垃圾
有一樣東西,同時兼具著二十世紀“最偉大”和“最糟糕”的發明。
1906年,有一個名叫貝克蘭的學者在酚醛樹脂中,加入填料后,首次合成了酚醛塑料,這是第一個完全合成的塑料。
這個完全合成的塑料一出來,就受到了人們的推崇,在至此之后的一百多年的發展史中,塑料被廣泛用于人們的生活生產中,如運輸、娛樂、航天、建筑、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等,塑料無處不在。據統計,僅2018年,全球的塑料產量就已經快達到3.6億噸。
英國《衛報》曾經將塑料袋評選為“20世紀最糟糕的發明”。全球每年用掉5萬億個塑料袋。
在泰國生活過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泰國人很喜歡用塑料袋。泰國環境質量促進部門的數據顯示,曼谷每人每天平均使用8.7個塑料袋,而一個塑料袋被使用的平均時間只有12分鐘。為了這12分鐘的“壽命”,每一個塑料袋需要耗費大約450年才能徹底降解。
在印度,塑料污染也困擾著當地民眾。海量的塑料垃圾堆積在新德里泰米爾·納格爾貧民窟附近。塑料瓶、包裝袋、食品包裝紙和其他碎屑在排水溝中流動,淤積在發臭的下水道里。兒童在垃圾堆上跑來跑去,以塑料水瓶等為玩具。垃圾山上,常會發現啃食塑料瓶的奶牛。
根據印度環境部最新報告,塑料垃圾大部分違規進入垃圾堆放場,或者散落在街頭,最終堵塞了下水道,污染水體和土壤,甚至被動物吃掉,進入人們的食物鏈系統。
此前就有媒體報道,根據公開數據保守估算,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三大外賣平臺日訂單量總和在2000萬單左右。以每單外賣用1個塑料袋、每個塑料袋0.06平方米計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能覆蓋120萬平方米的面積,鋪滿168個足球場。
人稱“白色污染”的塑料垃圾污染是近十年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主要科學問題,并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是對廢棄塑料污染環境現象的一種稱謂,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食品包裝、泡沫塑料填充包裝、一次性餐具、塑料瓶、包裝袋、農用地膜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于隨意丟棄,難于降解處理,給生態環境和景觀造成的污染。
有數據表明,全世界每一秒鐘就要用掉上百萬個塑料袋,每年丟棄的塑料瓶總量超過一億噸;而只有約14的塑料包裝得到回收。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產國,也是塑料包裝生產和應用的第一大國。有統計顯示,塑料包裝占據了包裝總量的1/3以上,居所有包裝材料之首,并且以每年超過5的速度遞增。英國《每日郵報》6月29日的一篇報道提出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分鐘售出100萬個塑料瓶,這一數字2021年預計將增加20。
2017年初,世界經濟論壇《新塑料經濟學》報告稱: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塑料的使用增加了20倍,預計在未來20年將再增加一倍。根據聯合國駐華協調員羅世禮對外發布的數據,全球高達數百萬噸的塑料垃圾,除9得以回收利用、12被焚燒外,其余均被填埋在地下或沖刷到海洋中。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2018年3月23日海洋清理基金會發布照片展示,從位于美國加州和夏威夷海域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帶撿出的垃圾總量8萬噸,其中約有1.8萬億個塑料垃圾,比之前估計的多16倍。
人們對塑料包裝的過度依賴對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
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污染”,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目前的3以內,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相當于節約840萬噸石油、節約標煤1200多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3000萬噸。
有外媒稱中國目前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輸出國,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相關人士曾回應,中國是最大的塑料生產國,但并不代表中國是塑料污染大國,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天眼查顯示,截至 2020年 8月 27日,我國可回收塑料相關企業的注冊總量已由 2008年的 4萬家增長到如今 17萬家,增長近 4倍。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近日發布的《有關塑料的十大事實與再生塑料產業綠色發展建議》中談及,我國每年塑料制品產量逾7500萬噸,回收率為23—29,高于不少發達國家。
“變本加厲”的塑料危害
科技發明宛如一把“雙刃劍”,它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改善社會生存狀態方面帶來諸多利益,同時也隱含著某些危機和負能量。100多年來,全球塑料制品日漸增多,因為柔韌、耐用、多功能、低成本,故廣受青睞,幾乎進入了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一俟泛濫成災,則釀成了揮之不去的“白色污染”。
據聯合國有關數據統計,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生產90億噸白色垃圾,其中只有9被再利用,全球每年有2500萬兒童死于飲用被污染的水引發的疾病,每年有800萬噸塑料垃圾被倒入海洋,已經嚴重污染了海洋生態環境。
“塑料災難已經伸延到地球每個角落”。按目前的塑料生產和垃圾處理速度來計算,到2050年將會累計產生120億噸的塑料垃圾。
普通塑料無法自然降解,只能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這種次生微塑料更讓人擔憂。近幾年來,科學家們在魚類,海鹽,飲用水等各個地方都發現了微塑料。最令人擔心的是,南極科考隊員居然在南極鮑威爾海盆中,發現了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梢娢⑺芰弦呀洷椴几鞯?。
不但陸地存在著大量塑料垃圾,而且海洋也出現了塑料垃圾,就連11000米的馬里亞納海溝都有著人類塑料袋痕跡。然而,人類塑料污染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變本加厲,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以各種不同途徑進入海洋石油制品達600萬噸。
大量拋入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直接威脅著海洋生命?!秶业乩怼冯s志公布了一組魚類死亡的照片:泰國南部沿海,一只幼年的鯨魚因吞下80個塑料袋而死亡;日本沖繩,一只寄居蟹寄居在一個塑料瓶蓋里無法脫身,等待窒息;地中海一只赤蠵龜被一團廢棄的塑料漁網纏身,奄奄一息……據《紐約時報》日前報道:塑料制品每年造成至少10億只海洋動物喪命。大千海底,再龐然的大物如鯨,遇到塑料的侵襲都會渺如碎沙,難逃一死。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不止是吞噬著海洋生命,它還間接威脅著人類的安全。含塑料微粒據說500年才能降解的產品使用后,塑料微粒會從下水道沖走,進入河流、湖泊和大海。塑料微粒進入水循環后還會吸收大量有毒污染物,易被水生生物誤食,對生物造成傷害,并通過食物鏈最終進入人和動物體內。
2019年年中,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受世界自然基金會委托,綜合了現有52項研究資料后對全球人均塑料攝入量進行了估算,其結果向人們發出警告: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重量為5克塑料,大致相當于一張信用卡的重量。
這項研究認為,無數日常食品和飲料中都會存在塑料微粒,譬如水、飲料、海鮮和鹽,這其中,最大的塑料攝取來源應該是飲用水,普通人每周僅飲用瓶裝水或自來水,就可能攝入多達1769顆塑料微粒。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顯示,全球每年生產超過3.3億噸塑料,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當它們進入海洋,會被濾食性動物吃掉并存留在它們體內,經過食物鏈層層傳遞。
但這似乎并不是最可怕的。關鍵問題是,我們迄今仍不了解相關的健康風險,很難評估攝入量對人類的危害。
研究表明,81的沿海地區受到塑料碎片污染;沿海魚類市場的9種雙殼類動物中發現微塑料;全球已有233種海洋生物的消化道內發現有微塑料顆粒存在;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將超過魚類——海洋塑料污染對人類健康和生態安全的威脅,已經非常嚴重。
陸地上塑料垃圾的數量大約是海洋的幾十倍,這對飲用水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氯化塑料可以將有害化學物質釋放到周圍的土壤中,然后滲透到地下水或周圍其他水源,并進入世界生態系統中。這可能會對所有生命造成嚴重傷害。
“塑戰速決”的運鴻實踐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2020年,全球至少生產了1290億個口罩。每年有110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預計在未來20年,這一數量將增加兩倍,每年可達2900萬噸!塑料污染治理是一場世界范圍的持久戰。
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史上最嚴“限塑令”正式在全國生效。在此背景下,可降解塑料產業近期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
目前我國是全球塑料消費大國,塑料消費量占全球的比重達15。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塑料包裝市場規模541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98億美元。按照可降解塑料替換率為30計算,預計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約為209億美元。
商機無限,引發企業快步進場加快研發。
時值“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和國家“禁塑令”全面落地之際,中國運鴻集團以建設美麗中國為中心,“運鴻肽家園”品牌再次拓新,一種革新性、純植物、全降解的替塑材料橫空出世。此項技術,顛覆性地解決了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產品帶來的世界性難題。
據研發單位中國運鴻集團首席工程師何靜仁博士介紹,這種可以吃的餐具是以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為主要原料研究出的全生物降解一次性餐具,解決了淀粉餐具制作的一個個關鍵性技術難題,擁有淀粉含量高達 90以上,這樣的一次性餐具,顧客如果想吃也可以直接吃掉。
何靜仁博士介紹說,這種生物降解餐具是完全意義的食品作為原材料通過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產品具有可溶解性、可降解性等特點,在后期廢物處理過程中對環境是零污染,對我國餐飲業也是迭代創新,市場前景可期。目前,這種材料已經投產于全降解吸管、全降解水杯、全降解餐盤、全降解餐盒、全降解碗筷、全降解商超方便袋、全降解大棚覆蓋薄膜等產品。
同時,中國運鴻集團率先研發出領先全球的聚乳酸全降解無紡布,該產品以玉米淀粉為原料,可廣泛應用醫療衛生口罩、防護服等領域及生活、建筑、農業領域的方方面面。該產品也通過了德國LFGB檢測認證及歐美CE檢測認證,拿到了通往國際市場的“準生證”。
為延伸產業鏈和升級服務功能,運鴻每年持續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用于產品質量提升、豐富產品牌號、產品改性研究及下游制品應用研究。
運鴻集團相關負責人稱,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化程度非常高的完全生物降解材料,易于改性,適用于制作各類一次性膜類材料,如包裝袋、購物袋、垃圾袋、快遞袋、地膜及食品包裝等新型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下游應用非常廣泛。該產品無毒、無異味,易被自然界中多種微生物或動植物體內的酶分解、代謝,最終完全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為科學發展注入綠色發展觀,全降解可替塑的材料的誕生對于集團來講,不僅是探索可持續發展、助力建設綠色中國,致力低碳經濟,助力中國碳達峰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一步,更是為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致力美好生活而努力,也為集團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開啟了“新賽道”。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萬物之中,希望最美。通訊員:黃波
蔣云赟: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促進地區間平衡發展 2019-03-29 | |
“青島芯谷?Qualcomm中國?歌爾聯合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并投入使用 2019-03-30 | |
第三批兩家科創板公司火熱登場 2019-03-30 | |
霍普金斯大學完成世界首例HIV-HIV活體腎移植手術 2019-03-30 | |
新日品質服務月 幫電動車行業脫下“土帽子” 2019-04-03 |
Copyright ? 2006-2019
百姓中國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
版權聲明 互聯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